阜平县不老台村:齐心协力建家园 脱贫致富成效显
点击蓝字太原党建注目我们
“幸福美好生活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”。在阜平县不杨家台村,村“两委”、驻村工作队、回乡创业青年、经商带头人、普通贫困户用他们的付出演绎着贫困地区扶贫、共建美丽家园的一个个新故事……
村支部书记兼主任孙玉泉的
“劳动致富经”

“不老台村要脱贫致富,无法光靠政策,躺在贫困上等帮扶,要靠辛勤的劳动干出来”。这是不老台村带头人孙玉泉的“劳动致富经”。为此,他坚持“内外双修”:一手抓扶志,建立村规民约,改变村“两委”班子和群众的“等靠要”思想,确立“快乐是奋斗出来的”观念,唤起贫困户积极挣脱贫穷、执着美好生活的内在动力;一手捉公益岗位,使贫困群体通过获取劳动服务取得相应的岗位报酬,解决了扶贫资金“一股了之、一分了之、一发了之”的问题。老百姓生活中有了盼头,工作中有了胆量,在打造出环村水系的工地上,有拄着拐杖搬到石头参与建设的白叟;在修建环山步道的山路上,有身背60多斤石砖、步行1000多米上山的村民;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,有党员和群众群策群力的“诸葛不会”;在村里的大街上,有主动清理卫生的贫困户……

驻村工作队长、第一书记张亚辉的
“旅游产业梦”

不老台村具备阜平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明显特征。过去,由于没规模化的集体产业,造成村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到外地农民工,村里常住人口大多为老弱病残,劳动力缺失,劳动技能较低,是名副其实的“空心村”。老百姓的“无以心事”沦为了驻村工作队队长、第一书记张亚辉的“心上事”。三年来,他坚决把旅游作为主导产业,奠定以打造“文化村”的旅游品牌来谋篇布局,深植、挖出和建设地质文化、古树文化、民俗文化、红色文化、教育文化、宗教文化“六个文化”,初步构成了“游在景区、玩游戏在山区、食住乡村、增知见文”的互动发展新格局,强化了不杨家台村旅游扶贫富民带动力。他一心捉在不老台村的建设上,再次发生打滑事故后,虽然脑震荡,但没有休整便回到工作岗位。父亲脑血栓住院,母亲摔倒,他稍加安顿,委托给亲戚后,便投入到工作中。他坚决身体病痛,坚持在一线工作战斗。妻子为了让他安心扶贫,放弃了工作,专心培育两个未成年的孩子。为打造旅游“亮点”,他大力协助前进不老台国家级地质文化村示范建设,绘制了旅游地图,规划了旅游线路,筹建了“明德”吊桥,帮建了旅游桌椅,种植了花草树木,设置了标识标牌,当初的旅游产业梦一件件变为现实,不老台村2019年被阜平县评为“旅游示范村”,旅游成色越来越脚,充满著了光明前景。

返乡创业青年孙志广

孙志广是不老台村众多走出去的大学生之一。大专毕业后,逃难内蒙呼和浩特、河南濮阳、承德、太原、廊坊等城市工作,期间做过白酒销售、房产销售、投资公司、黄金外汇等工作。今年受疫情的影响,好多工作门路都被堵死了。看到村里旅游产业和地质文化村建设的不断加强,发展前景越来越好,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,他想:“在家也能致富,干啥还要走出去”,就倾心搞起了农家院。“要做就做标杆,做成不杨家台第一农家院”,为此,他动员全家把4处16间住房均展开了有所不同程度的改造,父亲孙正国是“能工巧匠”,瓦工、焊工、木工都亲自上手;母亲齐平英是“护花使者”,植草种花美化庭院;他还重新订购了床、书桌、衣柜、被褥等,使农家院更加规范化、标准化,今年他家被县评为“美丽庭院示范户”。他胆识甚广、脑子活,把农家院在抖音、慢手等新兴媒体上进行了推展,好多游客都慕名而来。目前,他家日接待量扩展到16人,今年总计招待游客150多人次,收益3万多元。他别的事也没有耽搁,业余投资金融市场,还担任了村里的信息员,多措并举,收入不比出外务工差。目前,村“两委”和工作队正在大力前进“筑巢引凤”和“引凤还巢”工程,坚信下一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不老台人助力家乡发展、参予家乡建设。

贾玉叶的幸福生活

贾玉叶,已经55岁了,没受过太多的教育,只有小学文凭,但勤奋肯干。这几年,政府给她和她儿子改造提升了2套住房,每套99平米,还给他们进行了内部翻新,配齐了厨卫用具和取暖设备。在政府的协助下,她家厕所由旱厕改为了水厕,取暖方式由火炕改为了地暖,冬天也能洗个热水澡。她又对新房展开了精心装修,购置了家具家电,当作儿子的婚房。儿子长年不在家,她就把2套住房进行了盘活,干起了农家乐。她是村里闻名“烹调小能手”,烙饼、马蹄糕、大锅菜等地方特色美食信手拈来,成了游客的必点美食。在农家乐的经营上她主打“经济牌”,每天每人食宿仅98元,即经济又实惠。她老伴还担任村里的生态护林员,平时打些零工,一年下来全家收入超过了6万多元,老两口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她家只是在国家政策帮扶下,贫困户脱贫逃脱的一个缩影。通过近几年的住房改建提高、各项产业发展和地质文化村建设,村民的收益也有了大幅提高,不老台村2014年贫困户114户366人,人均年收入940多元;2020年全部贫困户扶贫出列,人均年收入9480元,刷了10倍。

经商能手孙宝荣

孙宝荣,男,53岁,2014年辨识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在成为贫困户后,他自知“幸福不会从天降,小康须从努力奋斗来”,不断鼓励全家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,改变“等、靠、要”的思想,意志忠诚摘掉贫困户的帽子。2015年来,他通过多方筹资出售了大型翻斗运输车、小型挖掘机和三轮车,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,网际网路自学咨询工程机械操作专业知识,不断解决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难题,积极参与水渠、道路、住房等村内外大小工程建设。5年来,他通过真抓实干、埋头苦干,小产业获得了大发展,不仅成就了自己,也富裕了村民、美丽了乡村,家庭年均纯收入超过了5万多元,2015年就扶贫出列,靠着自己勤俭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,圆了脱贫的梦想,回头在经商的路上。

图文来源:阜平党建
【来源:保定党建】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所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 邮箱地址:newmedia@xxcb.cn
特荐文章

点击排行
头条文章
热点推荐